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?
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哪座山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望岳》,诗中所描绘的是泰山。
这句诗的具体含义是,诗人表达了终有一天要登上泰山的顶峰,俯瞰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,那时群山都会显得渺小。这种意境不仅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,也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、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。
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,是五岳之首,素有“天下第一山”的美誉。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,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历代帝王常在此封禅祭祀,文人墨客也留下了无数诗篇,杜甫的《望岳》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。
从诗的创作背景来看,杜甫当时年轻气盛,满怀壮志,虽然尚未真正登临泰山绝顶,但通过想象和描绘,已经将泰山的巍峨与自己的抱负融为一体。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句极具感染力,成为千古名句。
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诗,可以亲自前往泰山游览,站在玉皇顶或日观峰等高处,感受“一览众山小”的震撼景象。同时,也可以结合杜甫的其他作品,体会他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。
总之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描绘的是泰山,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泰山的自然美景,更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、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。无论是学习古诗还是欣赏自然风光,这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。
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首诗?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望岳》。
《望岳》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,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。当时杜甫正过着一种“裘马轻狂”的漫游生活,他北游齐、赵等地,这首诗就是在他漫游途中所作。全诗以“望”字统摄全篇,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,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,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。
具体来看这句诗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,俯瞰那众山,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。这里,诗人用“凌绝顶”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,用“一览众山小”来展现自己登临绝顶后的豪情满怀。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,也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、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,以及卓然独立、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。
整首《望岳》诗意境高远,气势磅礴,读来让人心潮澎湃。而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这两句诗,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,被无数人传颂和引用。
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?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望岳》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,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(公元736年),当时他二十四岁,正处在游历齐鲁、胸怀壮志的阶段。诗句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渴望攀登人生顶峰、俯瞰一切的豪情壮志。
杜甫(712年-770年)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他的诗作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真挚的情感著称,被后世誉为“诗史”。《望岳》共有三首,分别咏叹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,而“会当凌绝顶”这一句出自咏泰山的作品。全诗原文如下: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从创作背景看,杜甫当时虽未登顶泰山,但通过想象与夸张的手法,将泰山的巍峨与自身的抱负融为一体。诗中“会当”意为“一定要”,既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向往,也暗含了诗人对未来人生的期许。这种将个人志向与山河壮美结合的写法,成为后世表达凌云壮志的经典范式。
若想更深入理解这句诗,可以结合杜甫的人生轨迹:他早年胸怀“致君尧舜上”的理想,后期虽历经安史之乱,但始终保持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。这种精神与“一览众山小”的意境一脉相承,既是对自然高度的追求,也是对人生境界的升华。
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创作背景?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望岳》。要理解这句诗的创作背景,需要从诗人的人生阶段、时代背景以及诗歌整体创作意图来分析。
首先,从时间线看,这首诗创作于杜甫青年时期。公元736年,24岁的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,心情低落的他选择离开长安,开始漫游齐鲁大地。在游历泰山时,他被泰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,写下这首《望岳》。此时的他虽未中举,但正值青春年少,胸怀壮志,对未来充满期待。诗中“会当凌绝顶”的“会当”意为“一定要”,展现出他渴望攀登人生高峰的决心,这种情感与落第后的自我激励密切相关。
其次,从时代背景看,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,文人普遍以“建功立业”为人生目标。泰山作为五岳之首,自古便是帝王封禅、文人抒怀的圣地。杜甫选择泰山作为创作对象,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,更是借泰山之高隐喻个人抱负。他通过“一览众山小”的夸张描写,将泰山的物理高度转化为精神境界的象征,暗示只有站得高、看得远,才能超越平凡,实现人生价值。这种思想与唐代文人积极入世、追求功名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。
再者,从诗歌结构看,《望岳》共八句,前四句写泰山的宏观景象,如“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”描绘泰山的辽阔;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突出其神奇秀丽。后四句则转向诗人的主观感受,“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”通过动态描写展现对泰山的沉醉,最终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收束,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这种由景及情、层层递进的写法,既符合诗歌的审美规律,也体现了杜甫从观察自然到反思自我的创作逻辑。
最后,从杜甫个人性格看,他虽出身名门,但一生坎坷,早年落第并未消磨他的意志,反而激发了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想。这句诗中的“凌绝顶”不仅是地理上的攀登,更是对人生目标的追求。他通过泰山这一意象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,为后来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忧民情怀埋下伏笔。
总结来说,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创作背景包含三方面:青年杜甫科举失意后的自我激励,唐代文人追求功名的时代氛围,以及泰山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。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,不仅因其语言凝练、意境开阔,更因它浓缩了中国人对“超越自我、追求卓越”的精神追求。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读者,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。